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海報 劇組供圖
北京1月31日電 ( 應妮)一件文物便是一段歷史。由文物到腳色的轉變并不是簡樸復制,而是需要在文物歷史、文化內涵和設計元素的根基上展開藝術創作,讓腳色與文物融為一體,真正顯現出文物特質。由故宮博物院出品的首部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可以說是一個勝利的案例。
該劇通過故宮包你發娛樂城 礦石福利小神獸甪(lù)端推動文物信息化引來的風波,陳說了新時代文物傳承與創造的故事,劇中很多腳色原型均來自故宮博物院藏文物。那些默默端立在展廳中或是悄悄躺在庫房中的文物,途經文化精煉和藝術處理,被賦予獨特的形貌和鮮明的性格,化身為一個個生動的腳色,真正活了起來。
劇中的甪端,以故宮博物院壽康宮宮廷原形陳設中的明萬歷掐絲琺瑯香薰為原型,其掐絲琺瑯的外衣正是源于文物華美的景泰藍工藝。由于甪端本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傳說它頭上一角、足下踏蛇,能夠日行一萬里、夜行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因此在腳色創作中,《甪端》采用了具典型性的獨角,再配以演員精悍的身姿,使文物形狀特點和性格才能均得以充分表白。
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劇照 劇組供圖
《甪端》中還有以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金甌(ōu)永固杯、《梅鵲圖》和《平復帖》為原型的三位副角,它們的腳色設計同樣兼顧文物特質、歷史信息與舞臺功效。
金甌永固杯制于清代乾隆年間,是每年大年頭一在養心殿東暖閣舉行開筆儀式時,皇帝專用的金質酒杯。儀式上,杯中會盛滿屠蘇酒,安放于案上,皇帝親身點燃玉燭,書寫禱告江山社稷平安吉利的吉語。金甌永固杯象征江山永固,也象征歲歲年年的祈福。劇中的金甌永固杯,其腳色形狀突出金色表面和寶石鑲嵌,并財神娛樂場巧妙地將兩耳和三足裝飾設計在胳膊和腿部,塑造了一只行走的杯子,莊嚴卻有趣。
《梅鵲圖》本是南宋沈子蕃的一件緙絲作品,是故宮織繡的典型之作。緙絲是我國傳統絲織手工武藝之一,采用通經斷緯織法,織造細致,技法繁復,耗時持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面臨這樣一件質地柔軟、珍貴精致的絲織品,劇中將其塑造為溫婉柔和的宋代仕女形象,織leo娛樂城官方app繡圖案就是她的外衣,妝面更是借鑒了那個時如何註冊leo娛樂城代的女性妝面,著力還原其歷史信息。
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劇照 劇組供圖
《平復帖》則是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書法作品,是陸機寫給一位身體多病、難以痊i88娛樂城免費體驗金愈的友人的信札,因此中有恐難平復字樣而得名。此帖是作者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生動,風格平淡憨實,字體為草隸,即隸書的草寫體,較難識讀。《平復帖》的書寫年月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月最早并真實可靠的名家墨跡。基于此歷史信息,劇中將其塑造為一位頭戴冠帽、手持刀扇、步伐徐緩、辭藻絢爛的文人,書生氣質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甪端》劇中活起來的不僅僅是文物形象,更是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曾經高冷枯燥的文物信息,途經價值發掘、精煉轉化,借由腳色設計和獨白對話,巧妙融入劇情,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間隔,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間隔。
據悉,這部由故宮博物院與藝瑞奇國際文化聯盟出品的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將于2月3日至5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