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銀行渠道買理財產品,可能被理財經理誤導;可是,線上平臺買理財產品,固然沒有理財經理推銷,但也同樣會被誤導。近日,有投資者陳華(假名)就向吐槽,在互聯網平臺買理財產品,結局買成了投資股票的高風險基金,還出現賠本。查訪發明,支付寶、遊戲理財通、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多個互聯網平臺,均存在分類不清、重營銷輕風險提示的亂象。

陳華通知,一直都有在支付寶買理財產品,都是選擇首頁推薦的穩健型產品,而且由于信任支付寶,所以投資金額都不是幾千幾百元,贏家娛樂城2023而是十萬以上地投資。上個月又買了19萬元的理財,同樣也是在首頁推薦理財產品中買入的,買的是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融合C,顯示近一年收益率為百分之五點幾,不算很高,所以沒有預期還會賠本。

可是前幾天點進去看,陳華發明了本金出現賠本,這才發明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融合C,實際是基金產品,而且還是投資股票這種中高風險領域的基金。

如今買了2周不到已經虧了1900元,而且還不能贖回,得等6個月期滿后才能贖回。我是要買有不亂收益的理財產品,不想買跟股票沾邊的基金,支付寶建置了理財產品、基金、股票等多個頁面菜單,我一直從未在基金和股票頁面消費過。但支付寶對這只基金有明顯的誤導消費行為,但願支付寶能補償我的損失。陳華如此表示。

3月8日,登錄支付寶察看,未在首頁找到該產品,不過通過搜索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融合C查詢到,該產品是投資股票的融合型基金,為中風險產品,鎖定期6個月,即日顯示近一年漲跌幅為571%。仔細翻查發明,該基金是光大證券控制的產品,投資股票占比到達6025%,重倉貴州茅娛樂城 賽馬臺、中國中免、興業銀行等股票。

無獨占偶,在黑貓投訴平臺看到雷同個案。有投資者吐槽稱,2月在支付寶理財產品里面接收光大陽光對沖6個月持有融合C的理財產品推薦,年化利率646%,產品詳情介紹博弈 娛樂城跟其他理財產品一樣。自購買一直虧,后來在基金里面居然發明產品是股票型基金,之前買的基金產品獨自有基金頁面,一下就能區分出來,支付寶把它放在定期理財頁面,并做不實宣傳,導致過錯買入,受到損失。

查訪發明,除了支付寶,現在遊戲理財通、京東金融、陸金所等互聯網平臺,在銷售理財產品中均存在各種亂象。

廣州的黃先生通知:最近跟朋友聊起在平安陸金所買入的幾款理財產品,才知道自己買的實在是基金產品,可是我買入時完全沒看到有基金的字樣,險些填資料的時候都填錯了。

在黑貓投訴平臺,有用戶在上個月投訴京東金融對于其投放的入款產品標簽不合乎邏輯。據了解,京東金融將三峽寶-月得利這一銀行定期入款產品,與敏捷存取的產品放在同一類目。該用戶于2024年1月至4月多次購買了三峽寶-月得利共計超11萬元。但實際上該產品是定期產品,不應在敏捷存取欄目下,目前掏出需追扣5000多元利息,反饋給京東金融,京東金融方提出50元金額的補償方案,該用戶對此未能接納。

查訪發明,部門平臺產品的分類方式不明晰。在遊戲理財通的穩健理財項目中,看到多只基金公司發表的融合型基金產品,風險級別為中等。在支付寶的理財項目,理財產品與基金是在同一級類目里;而在理財產品中包含有有以小號紅色文字注明錢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產品,錢幣基金、債券型基金固然屬于中低風險產品,實際上也屬于基金產品。

此外,還存在標注中低風險產品出現暴跌的場合。有投資人向廣州日報全媒體反應,上年支付寶平臺上線高檔理財平臺尊享投資項目,是嘉實基金旗下的嘉實添利1號,依據那時的宣傳,該固收類產品業績計提基準(年化)為5%,中低風險,31萬元起投。可是,這一中低風險產品行運一年下來竟然虧本了,1月底披露的凈值暴跌約10%,且截至現在仍未有明顯反彈。

了解到,嘉實基金將該產品的凈值波動理由歸結為市場大類資產部署風格轉變和可能出現的大額贖回。

此外,固然線上理財平臺沒有了理財經理的口頭推銷,可是宣傳字眼也傾向營銷,而淡化風險提示。

進入多個理財平臺,發明近期基金產品最受推薦,在基金銷售頁面,10元起購的基金產品比比皆是,不僅買賣便捷成本低,還有現成好基熱基推薦,一目了然。還有五花八門的概念率領投資者去看看當即上車,尤其是高達雙位數甚至三位數的漲跌幅財神娛樂城新手入門指南更是搶眼,讓人目炫繚亂的同時蠢蠢欲動。而實際上,股票型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典型未來的收益。

自2024年6月余額寶問世,在近8年的時間里,以支付寶為典型的互聯網理財平臺逐漸優化用戶體驗,教養用戶投資理財習慣,一批90后、00后都逐漸成長起來,互聯網已經成為基金、養老保障等投資品種的主要代銷渠道,銷售份額也逐年提拔,便利的體驗讓許多投資者都習慣于在這些平臺買入投資產品。融360大數據研究院解析師殷燕敏表示,不過也正是平臺連續優化的買入體驗、嵌套小額紅包等營銷活動,讓許多投資者無知不覺中就跟著流程買入了投資理財產品,但并不習慣于去閱讀產品說明書、風險說明書等具體的產品信息,這樣就會導致博弈遊戲換現金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才幹與產品的風險不匹配,待虧錢時,用戶覺得自己上當了。

殷燕敏提出,對于平臺合規經營,不要一味追求銷售而用順滑的操縱流程讓投資者輕忽了產品風險,對于高風險產品做到足夠的風險提示。

有銀行理財資深人士通知,當前,銀行理財加快凈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再也不能聲稱保本,同樣,互聯網理財平臺的理財產品,同樣也沒有完全保本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監管1月發表新規制定,商務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入款和定活兩便入款業務,現在最為保險的入款產品已在支付寶、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平臺下架。投資者要提高風險意識。該人士強調。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封蕓發起,投資者應當充分認知投資有風險的大條件,如實完工平臺風險評估,正確定識自身的風險承受力。投資時應當對相關資料當真閱讀而并非草草略過直接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