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手里有不少儲蓄,但覺得放銀行積蓄不劃算,也學著青年人買入基金等投資理財項目。可偏偏,此中不少老人都虧了本金,讓自己承通博娛樂城app教學影片擔經濟損失和身心創傷。

如今,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已成舊事。老年人能買基金嗎?誰該為老人的財產保駕護航?老年人又該怎樣選擇理財?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淘金娛樂城提領者進行了查訪采訪。

最近,69歲的黃阿姨有點鬧心。她表示:兩年前,我和老伴去了廣州市海珠區下渡路鄰近的一家銀行存錢,這是女兒攢了幾年的錢,共10萬元。進了銀行,就有工作人員懇切地對我和老伴推薦基金,‘生息’能到達4%以上,比存錢劃算。我記得那時是讓我們簽了一份合同,但我沒細看就相信了。結局目前,這個基金虧得只有8萬多元了,賠本近兩萬元,我平時連打個車都舍不得,省吃儉用,基本承受不了這樣的賠本,只求保本,我感到自己上當了。

黃阿姨說,這已經不是自己第一次吃虧,2024年左右,我去一家銀行取工資。由於我的工資都往那打,所以和銀行一個常見的工作人員就有點相識了。她就和我介紹,‘阿姨,目前有一個基金挺好的,你這錢要是不用的話就買點放在那吧。’冠天下娛樂城返水剛開始還可以,后來一點點地虧,直到虧掉4萬元的時候,我就忍痛拋掉了。我們老年人沒這個腦力、精力弄這些。

發明,雷同黃阿姨這種為求高利息,買保本型基金卻損失不小的老年人不在少數。2021年5月24日,66歲的陳阿姨(假名)前去長沙某銀行,預備將省吃儉用存下來的20萬元存起來買入長沙某銀行的理財產品,但在解決業務時理財經理以高利息沒有風險,收益率在10%為由,向她介紹一款還在募集期的新基金,說利息比她原先想買的那款理財產品要高許多,還說有人在我這里買這個基金,都是幾十萬的買,便是由於高利息高收益率,陳阿姨聽信了說辭,這位理財經理就用陳阿姨的手機在手機銀行進行了相關買入操縱。

陳阿姨的女兒得知此事后投訴說:我媽媽基本不懂目前的各種理財、基金、股票等,只想保本,畢竟是辛苦積攢長年的錢,銀行工作人員基本沒有做風險評估,也沒有示知買基金的風險和買進賣出都需要手續費,只跟我媽媽說假如不想買是可以退掉的,在買入后的第二天我聯系上了她要求退掉,她一直以各種原因推脫,目前才一年多,不僅沒有保本反而虧了近25%。

比年來,關于銀行理財的爭議連續不斷并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老人買基金。在相關消費者維權服務平臺上搜索老年人買基金的關鍵詞發明,從2024年11月到2024年10月底,相關投訴有28條,投訴的疑問有:銀行工作人員或不按制定進行風險評估,利用手機銀行避開雙錄,語速過快等。

還有投訴顯示,一些所謂的商學院誘導老年人買入基金課,前期宣傳免費聽,后面‘教師’就常常打電話、發,暗示老年hoya娛樂城 手機登入人買基金課。

事實上,并非所有投訴都能得到老人所期望的處理結局,有人獲賠,也有人敗訴。自2021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共計發表了2批15例老年人權益保衛代表案例,此中第二個案例,王某訴北京某銀行財產妨害補償糾紛案便是關于老年人買基金的。

2024年,62歲的王某在北京某銀行以170萬元申購基金,其簽訂的申請書載明:……不是我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可能產生風險,無法實現預期投資收益……投資風險由您自行蒙受……該行測評王某風險承受才幹為均衡型,然而王某買入的基金,一部門為低風險,一部門為高風險,風險等級高于他的風險承受才幹。終極,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為,本案投資賠本的直接理由是金融市場的正常波動,并非該行的代理行為導致,王某亦應對投資損失蒙受一定的責任。但銀行對王某做出的風險承受才幹評估為均衡型,但案涉金融產品合同中顯示的風險級別并非均為低風險,故判決銀行補償王某7萬元。

另一則案例中,一名八旬老人的訴訟請求卻被駁回。這位王姓老人原先已和銀行工作人員溝通好買入一份保本型理財產品。隨后卻在銀行另一名工作人員的勸誘下買入了31萬元的基金。王某表示:那時銀行工作人員通知我,‘這個基金形勢很好,沒疑問的,只有半年期,49%。’結局該基金不只沒有盈利,反而損失3%。

老人的女兒知道后和銀行溝通:你們怎麼能向老人推銷基金呢?于是,王某及家人將銀行告上法庭。但終極,法院以老人的訴請無事實和法律根據,駁回訴訟請求。

老年人可以買基金等理財產品嗎?答案是肯定的。銀行具有代辦開放式基金的認購、申購、贖回業務的資格,理財經理也具有基金銷售從業資格。采訪多家銀行發明,買入基金對老年人沒有年齡限制,18歲以上都可以買,只會依據風險評估教導對基金用戶進行差異類型的推薦,并且也不會由於老年人年齡理由在其買入的基金造成損失時要求所謂的豁免。大部門銀行都可以直接在線上便捷地開通基金賬戶和進行購入、贖回的相關操縱。

不過,也有銀行對于長者買入理財產品進行了更多的風險提示。一家銀行制定:對過份65歲(含)客戶,應充分考慮年齡、相關投資經驗等因素,經提示客戶確定后,方可買入。原則上不准向年齡在70歲(含)以上客戶銷售中等風險以上(四級和五級)的理財產品,如客戶堅定認購的,除贏得本人已充分了解且清楚知曉投資風險,并愿意蒙受相關風險的簽字,還應采取贏得家族簽字確定等格式,以確保其家人已知曉并批准其認購產品,且銷售過程應全程錄音或錄像進行紀實。

廣州日報全媒體采訪發明,不管是在手機銀行還是在線下銀行銷售基金,都要進行風險評估查訪,大部門銀行在線下買入基金還要求進行雙錄(錄音、錄像)。然而,好幾位接納采訪的長者都表示:好像沒做過這個查訪,和無知道有沒有錄音錄像,沒什麼印象。

依據《商務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控制暫行設法》第三十七條制定:商務銀行利用理財顧問服務向客戶推介投資產品時,應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認知才幹和承受才幹,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提供適合的投資產品由客戶自主選擇,并應向客戶辯白相關投資工具的行運市場及方式,揭示相關風險。在某銀行手機銀行買入基金時發明,風險評估查訪問卷從年齡、家庭總資產凈值、投資經驗、投資立場等多方面形成用戶的風險偏好畫像,比如,被測結局為守舊型,只被發起買入低風險產品,而假如測評結局為穩健型均衡型等,則可以買入中、低風險型基金。積極型和激進型則熱衷于在高風險中博取高收益。

但有金融界人士對透露:實在這個問卷最大的作用恐怕是給銀行免責——問卷是你自己填的,風險就要自己擔。然而,假如長者們投資立場含糊,尤其是在門店面對銀行經理的大力推薦時,就很容易把路走偏了。為了防範銀行理財經理為了完工個人業績而不顧用戶長處,2024年8月,銀保監會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營業地方銷售自身依法發行的理財產品及合作機構依法發行的金融產品時,都需要實施專區雙錄控制,對每筆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然而在實踐中,各家銀行執行場合并不完全一致。

有銀行的基金買入過程十分嚴格,要求首次買入必要線下開戶和買入,并且需要雙錄。

也有工作人員表示:可在手機銀行直接買入,如線下買入需要雙錄。

來到寶崗大路的一家銀行,該工作人員表示:可以直接線上解決,也可在線下買基金,線下買入也不需要進行雙錄,買保險才需要雙錄。

在采訪中,有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假如不懂買哪種基金可以來柜臺,我們教您在手機上買,不用雙錄。

業內人士透露,在業務實踐中還存在用戶固然在線下銀行柜臺買入,但銀行人員幫助其在個人手機銀行或登錄網銀等方式買入理財產品,避免雙錄的場合。一旦在線下銀行買入基金產生糾紛,假如銀行拿不出雙錄,在判決中肯定對投資者有利。但假如銀行工作人員在門店採用用戶手機來操縱,即便面對誘導甚至誘騙,老人又將面對取證難的疑問。

老年人到底應該怎樣理財?相關理財專家發起:家庭資產部署一般包含有保障資產、生息資產和增值資產,此中最主要的便是生息資產,一般指能不亂地創新現金流的資產,比如房租、債券、分紅等。退休前后財神娛樂城首存優惠可以把原先高波動的增值資產逐漸置換到低波動的生息資產中,來保障退休之后的安泰生活,免卻為高波動的市場操心。老人家手上也不宜留存太多的現金資產,現金資產在投資中被稱為顯性資產,太容易被遷移,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專家明確,所謂的保本基金實在并不存在。2024年資管新規出臺后,已經打破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市場再沒有‘保本’理財這一說法,老黎民要破除對銀行保本背書的迷信,也很發起投資人在理財之前,吸取一些投資理財的根基知識,理性看待投資中的波動,老年人理財,要因人而異。總體來說,老年人理財相對來說要守舊一些,不要由於波動太大而陰礙身心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