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上年)9月22日正式開始預備跨年演講。從那一天開始,我身邊有一些朋友就在等著看我的笑話。他們說,看把你能的,還跨年演講,看你本年怎麼講。感激各位的信任,你們還來聽我講。
2024年,發作了幾多大事啊。一些大公司干著干著突兀遭遇了危機,幾多被公認有前途的行業,干著干著突兀就遭遇了拐點。
2024年過來之后,我多幾多少感到到,所有那些曾經看起來牢固牢靠的東西后面,目前都需要打一個問號: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前年的跨年演講,我們還在說有五只黑天鵝。本年何止五只黑天鵝?當黑天鵝一只又一只地從天上飛過的時候,也就不算什麼意外了。正如一句俏皮話說的,目前黑天鵝都快成家禽了。
以前,變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門;目前,變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今日百家樂英文我們不操心行業和公司層面的事,就想想咱們自己。
01做事主義
跨年演講進行到第四年,我們越來越想清楚了跨年演講是為誰服務的:為做事的人服務。
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有啥區別? 做事的人無所謂沮喪還是樂觀,我們只關懷如何把事做好。不做事的人常常商量一些抽象的疑問:情感和理智哪個主要?夢想和現實怎麼能均衡?遠方和茍且怎麼選擇?著眼未來和回到初心哪個更主要?
你就說這些疑問,難不難?燒腦不燒腦?想不想死?
舉一個範例。我們公司的脫不花,創業四年的同時,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孩子。所以,常常有人問她:作為一個女性創業者,怎麼均衡事業和家庭?這個疑問的潛臺詞便是:你一個女性創業者要創業、顧家、養娃,基本搞不定。
可是,對于做事的人來說,對于脫不花來說,這個疑問從來不會抽象地擺在她眼前。擺在她眼前的疑問永遠是:下午五點,孩子發熱,是接著開公司例會,還是趕緊回家?那肯定是趕緊回家啊。晚上八點正在家里吃飯,是陪家人吃完晚飯,還是回公司處理一個急事?對于創業者來說這還用選嗎?肯定回公司啊。假如她覺得最近陪孩子時間少了,那就專門抽出一天來陪孩子唄。
你看,真實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抽象的兩難選擇。每時每刻,我們做事的人面臨的便是一張時間表,便是這張時間表上具體的時間規劃而已。
做事的人和搞評論的人,完全在兩個世界。有些事情在做事的人眼前,完全不難。
02 小趨勢主義
過去幾十年,我們這一代人的行動謀略是什麼?隨大流啊。寧可被說成是豬,也一定要擠在風口。縱然看到千軍萬馬,也一定要走上那座獨木橋。
感激2024年,讓我們有時機反思:我們還能抓緊某個大趨勢、隨大流,然后從此躺著分享里面的紅利嗎?2024年我們知道,躺贏的時代再也不在了。
整整100天前,我們發表了本年跨年演講的主題:小趨勢。什麼是小趨勢呢?
第一,它小,所以很難發覺。
第二,它不發作在我認識的領域里,它是通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映才轉動到我眼前。
舉個範例,這兩年餐飲業突兀出現許多明星公司,能拿到大資源的投資,餐館也開始上市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餐飲業本來沒有資源投資、上不了市?投資人李豐通知我了一個我從來沒想過的因素。
餐飲公司能上市,是由於可以通過開分店、做外賣趕快擴大規模,增強盈利才幹。為啥能擴大規模呢?由於資源愿意參加這局游戲了;那為什麼資源突兀間愿意上牌桌了呢?由於餐飲業目前賬目清楚、掙脫現金買賣了。那為什麼賬目能清楚了呢?由於挪動支付。
還有,由於挪動支付,餐飲業開始明晰地知道,我這家餐館,什麼樣的人喜愛在什麼時間點吃什麼樣的菜,我應該在一周的什麼時間,備什麼樣的貨。縱然是一家不想上市的小餐廳,也可以借用數據來連續自我優化。
從后往前看一切順理成章,可是假如回到這些事情發作的現場,我們真的能預計接下來會發作什麼事麼?假如你覺得,目前這局游戲不是你的游戲,沒關系,別打瞌睡,上一個窗口固然關閉了,沒準屬于你的窗口,正在打開。
想借小趨勢的人,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他只是隨時在做預備,把自己感知才幹磨得銳利無比,隨時等候、逮捕那個小趨勢的信號的傳來。
凡我趕不上的,我就做好電子百家樂預備,到未來等它。
03還原主義
前面我們講了,小趨勢不能跟,不能追,靠感知。那怎麼辦?只能把疑問的方位指向我們自己。
我常常捫心自問:我能看到事實嗎?
我的朋友梁寧給我講了一個故事。2024年,她去大學校園做了一個查訪,結局,她查訪的每一個人都說我相貌中等偏上。 聽完梁寧的這個發明,我心里默默地想,本來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覺得自己相貌中等偏上。
這個事件折射了什麼?折射了我們常常對本相一無所知。
所以,我常常叮囑我們公司的同事:你們萬萬別把自己當主流,要對自己的趣味維持一種警醒和謙卑,不要動不動就以己度人。
還原才幹才是做事的人,臨近事實本相、把握小趨勢最稀缺的才幹。
04理性樂觀主義
在預備跨年演講的過程中,許多人跟我說:羅胖,我知道你是個樂觀主義者。本年那麼多人沮喪,你能不能借跨年演講,給大家鼓鼓勁,打打氣,說點樂觀的話?
你能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環球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石油危機、2024年互聯網泡沫、2024年金融危機……你看,當一些大事發作的時候,經濟的發展會受陰礙,短期的波動會有,可是一個鷂子翻身就接著往上走。你何嘗見過倒栽蔥式的陡然下滑?
我們看中國的根本面是什麼?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數字,它是好多全世界最勤奮、最想通過努力變更運氣的一群人組成的。有了這個對本相的把握,你掛心個啥?
巴菲特還有一個叮囑:沒有一個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國勝利。他為什麼這麼說?這不是在講什麼愛國主義,而是說每一個人的勝利,都是在分享一個共同體的紅利。尤其是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的祖先埋骨于此,我們的血脈扎根于此,我們青春在此,也將終老于此,除了盼著它好、相信它好。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設法嗎?
最智慧的做法,便是做一個理性樂觀派。只有這個選擇既符合我們的理性,也符合我們的情感,還符合我們的長處。
我是個創業者,樂觀是我們這批人的性格底色,不樂觀,這年初沒法做事。評論家們解析環境,有的人說沮喪,有的人說樂觀,這些解析,哪個我都聽,哪個我也不全信。我唯一關懷的是,我手頭的事上具體的難處。
2024年是很難,可是我們做事的人都知道: 2024年難,哪一年不難?
你去問一個創業者,哪一個決策不是如履薄冰?
你去問一個程序員,哪一個產品的需求是好實現的?
你來問問我,哪一年的跨年演講是好預備的?
這和本年這個年初是什麼場合有關系麼?一個做事的人,總要以某種方式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存在。
05非共識主義
聽到非共識這個詞,挺陌生,本年是梁寧把這個詞帶到了我眼前。這是她對什麼是創造的一個辯白。
可是你不要認為非共識便是跟這個世界抬杠,抬杠誰不會,見什麼罵什麼,看什麼都不順眼,什麼都想否決。那不叫非共識,那叫反共識。那怎麼會是創造呢?
我們這一代人提起創造總覺得特別高大上,可是實際場合真的是這樣麼?從事后看,勝利者的路上,那是一個正確連著一個正確,一個成功接著一個成功,但這是事后看。假如從過程中看,你就會發明,在他的路上,那是一個非共識連著一個非共識,甚至在別人看來,是一個過錯接著一個過錯。在他自己看來,是一個壓力連著一個壓力。
就在我自己這短短幾年的創業歷史上,實在就感受過好幾個這樣的時刻。幾年之后,我知道了兩件事:
第一,一個創造的方法,在它冒頭的那一刻,連親爹親媽都覺得它是個怪物;
第二,假如它后來不被社會接納,它就真的是個怪物。
這兩個邏輯結合起來懂得,才是梁寧說的非共識。非共識從來不反對什麼,它只是把被輕忽的東西展示出來而已。
目前上海和深圳出現了一種一人食餐廳。你去那里吃飯,進門點餐用手機,出門結賬用手機,你坐在一個三面封鎖的小格子里,上菜的時候,有人打開活動隔板,趕快把菜推到你眼前,你連服務員都看不見。
2024年天貓雙十一顯示,迷你微波爐銷量增長980%,迷你洗衣機銷量增長630%,一人吃的涮鍋銷量增長210% ……這背后都是同一類非共識:一個人也想好好生活。
所以,許多人看到創造者都會問:你干的是什麼事,你瘋了嗎?創造者心里實在在說:你瞎了嗎?
06信用主義
這個世界在許多場景下,完全展示為一個人推動人的世界。我稱它為信用飛輪。
舉個範例:順豐速運,許多人都用過。2024年它做了一件事,花了1個億為員工定制耐克工作服。許多人感觸順豐對員工真好啊,你可能還會遐想起另有一件事:兩年前,一位順豐小哥挨打,順豐老板王衛為他出頭。
有人會說這是順豐企業文化建設搞得好,也有人說這是順豐的公關形象搞得好,還有人說這是王衛這個老板仗義。但事實上,不這麼簡樸。
一家快遞公司的要點是什麼?我們都有過收發快遞的經驗,當一個快遞小哥站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到的那個剎那,我們就百家樂教學 技巧能判定他靠譜不靠譜。
假如我是順豐的老板王衛,我最好的想法便是:我只要用行動,真的讓我的同事,讓快遞小哥覺得在這個公司工作有尊嚴、有體面和有安全,這飛輪就已經推動起來了。什麼時候推動?便是當他們站到用戶眼前的時候,他們會讓用戶也感遭受尊嚴、體面和安全感。
拿得到來說百家樂現金版優惠,我們今日有2600萬用戶。可是我不敢恬著臉說,我擁有2600萬用戶。此中很大一部門,一年都未必用一次這個App。我只看一個數據:就拿本年來說,有240萬人把得到App里的內容轉發給了他的朋友。這240萬人,便是用他們的信用,推動了我們的信用。這便是我剛才講的,信用飛輪人推人。
所以,我沒有流量焦急,只有才幹焦急。
我們從第一天開始,便是這麼算賬的。這麼算賬可能會讓市場、讓伴同瞧不起,由於數字太小。可是我們只有這麼算賬,才能讓我們始終處于信用飛輪當中。
07長期主義
目前醫學界幾乎有一個共識,聽著有點匪夷所思:我們這一代人,大約率上,人人都有時機活過100歲。這不是我的結論,具體的論證我就不多舉了。有一本書《百歲人生》商量的便是這個疑問。
活得長,這是一個好動靜。可是它會變成了我們這代人的大疑問:我們的職業會發作什麼變化?我們怎麼為這麼長的壽命做好預備?
本年,有一個收費站的員工出了名。由於收費站裁員了,她極度悲憤地說:我都36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到這個歲數,學東西都學不了,也學不會了。我這下半輩子可怎麼辦呢?請注意,她覺得自己啥也學不會了,36歲。
而一位100歲的老奶奶說:我特別后悔60歲的時候沒有開始練小提琴,假如那時練了的話,我目前已經是一個有40年經驗的小提琴手了。
你看,多麼刺目的對比:一個36歲的人說自己來不及了,一個100歲的人后悔自己沒有早點兒開始另一項人生任務。
這不是有出息沒出息的區別,這是兩種壽命坐標系下,對境遇的差異感觸。
我這不是在跟你講勵志故事,這在未來將是人生常態。60歲,上個大學;70歲,出來創業;80歲,新學一門手藝,都不再稀奇。這是我們這一代人一定會履歷的過程。不然等到100歲再后悔嗎?
在那麼長的工夫里,我們做選擇的尺度,或許就不是眼下的利弊了,而是要疊加進一個時間的因素。當你做一個決意的時候,得分得清什麼能穿越時間,什麼會被時間過濾?
所有能穿越時間的東西,就該苦守;所有會被時間過濾的,該翻篇就翻篇。
我們每個人實在都有得選。只要我們是一個長期主義者,我們就有時機反敗為勝。世界是豐盛的資本,還是惡意的陷阱,取決于你是否堅定長期主義。
08結語
2024年還是來了。天高地廣,世界又是一個新的樣子。不管2024年我們過得怎樣,我們都有時機重來,也必要重來。
有些東西,過去的生活經驗通知我們,它們很主要,我們在它們那里也能獲得安全感,可是我們很少反思,我們為了獲得這個安全感付出的價格是什麼?
2024年后半年,許多人會說:變化來了怎麼辦?整場下來,你明了了吧。一個做事的人,怎麼會怕變化呢?我是巴不得變化到來的,假如這個世界沒變化,還有什麼時機輪得著我嗎?
這次的跨年演講我們問,2024怎麼看?
那麼,2024怎麼辦呢?
就像作家阿爾貝·加繆說的:對未來最大的豪邁,是把一切獻給目前。